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徐亞平
千山在翼下,萬里一春秋。一只被命名為“南海姑娘”的洞庭湖小白鷺,從廣西防城港經南寧、柳州、桂林、懷化、常德、益陽,跨過漓江、沅江、資江水系,飛越巍巍雪峰山,6月30日,平安飛回岳陽市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采桑湖站。
這次的遷徙,歷時273天,行程約3000公里。南遷只用了3天,在南海邊停留時間超過7個月,北遷時間長達49天。將整個遷徙路線繪成圖案,就像一顆璀璨奪目的針形鉆石,鑲嵌在湘桂大地上。
這顆珍貴“寶石”,最終解開了伴隨農耕文明數千年的小白鷺遷徙之謎。
(3月17日,長沙麓山外國語實驗中學的師生和岳陽志愿者約三百多人在采桑湖舉行儀式,期待小白鷺南海姑娘遷徙回到采桑湖。周自然攝)
2018年秋,一只佩戴衛星跟蹤器的小白鷺,在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放飛。關注洞庭湖候鳥的人希望藉此解開小白鷺過冬地之謎。這些人中,有保護區工作人員,有鳥類學專家,還有環保志愿者和更多關注候鳥及鳥道保護的熱心人士。
(5月28日,來自長沙明德洞井中學的師生和岳陽志愿者再次來到采桑湖,祝福小白鷺南海姑娘遷徙成功。)
有人看到了詩情畫意: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有人看到了美食,癩蛤蟆都想吃天鵝肉。
(藍山四海坪打鳥點,被打斷的小白鷺的翅膀。周自然攝)
2012年,長沙晚報記者李峰深入湘贛邊境,發現千年鳥道打鳥現象猖獗,拍到大量捕殺候鳥的鏡頭,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次年7月,在一次護鳥培訓會上,湖南師范大學鄧學建教授講授鳥類知識和遷徙路線,藍山志愿者寧之華介紹藍山鳥道捕鳥的嚴重性。護鳥志愿者、“跟著大雁去遷徙”發起人周自然的一條微博,作了如下記錄:藍山為重要鳥道,遷徙時遮天蔽日,往年捕鳥人張網以待,廣東鳥販子開車守候……
(藍山四海坪打鳥點,打鳥人丟棄的候鳥的羽毛。唐勝利提供)
朝游云夢暮蒼梧
(志愿者翻越湘江源頭藍山野狗嶺,守護候鳥遷徙。周自然攝)
椰風沉醉北部灣
(志愿者拍到在防城港的魚塘里過冬。馮景智攝)
“南海姑娘”化身飛
(志愿者周自然前往柳州融水,為小白鷺“南海姑娘”遷徙護航。柳州志愿者 攝)
八桂山川臨鳥道
(廣西融水,小白鷺在桉樹林邊農田覓食。周自然攝)
“南海姑娘”來到融水后沒有急于北遷,而是在5公里范圍內活動。大家知道,此地是壯族、苗族、侗族、仫佬族和瑤族聚居區,風光秀美,民俗古樸。但是,廣西鳥友@棕背伯勞的一句話又讓大家深感擔憂:融水是打鳥重災區!這里的少數民族地區還保留著狩獵和打鳥的傳統。每年農歷正月初八至十二為苗族“百鳥衣”節,百鳥衣是苗族代表服飾之一,手工精巧,色彩斑斕,精美百鳥衣上的白色羽毛,就是在鳥道上打鳥獲得的。@棕背伯勞還說,桂林、柳州周邊的山區都是重災區,當地有一條捕捉、收購、外銷的產業鏈。他展示了2016年的一則新聞:平樂縣候鳥案查獲3萬多只活鳥,警方稱只是冰山一角。
(白鷺在廣西南海邊上的防城港。馮景智 攝)
隨君直到夜郎西
(志愿者周自然前往安化拍攝小白鷺“南海姑娘”。李成攝)
“南海姑娘”進入資江后,從柘溪水庫經安化到桃江沿岸一百公里,深山幽谷,飛瀑流泉,古木蔥蔥,遮天蔽日,更有茶馬古道艱難出沒其中,象征“南蠻”性格的梅山文化在這里頑強繁衍。
(安化羊角塘,小白鷺南海姑娘在農田覓食。周自然攝)
6月上旬,周自然借用沈從文《邊城》里的結尾,來回答熱心民眾的疑問:“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白鷺在洞庭湖。周自然 攝)
百戰歸來再讀書
夏至日,“南海姑娘”經沅水進入西洞庭。綿綿梅雨中,路線直指采桑湖,行程卻不緊不慢,讓人忍不住頻繁刷屏。周自然再次賦詩一首,表達思念之情:“落羽驚夏至,猶疑入洞庭。梅采枝頭熟,秧栽雨后晴。翼下萬山遠,眼前一望平。近鄉情更怯,臨渡步難行。”
6月30日,“南海姑娘”終于平安回到洞庭湖畔采桑湖。
去年國慶節出征,今年“七·一”前夕回到家鄉。一年中9個月的詩與遠方,3個月的故土鄉愁。好兒女志在四方,洞庭湖因為精靈而偉大。
湖南是個內陸省份,但從來就不是一塊封閉的土地。茶馬古道翻山越嶺蜿蜒西去,漓湘水道巧奪天工強勢南行,湘江北上大江東去湘陶夏布遠播四海……但這些不是湖南對外交流的全部。通過“跟著大雁去遷徙”全球候鳥跟蹤守護活動,我們驚訝地看到,洞庭湖的候鳥,北到北極荒原,南抵太平洋,只要有角度,只要有高度,只要有使命,山高路遠從來不是問題。
“百戰歸來再讀書”。“跟著大雁去遷徙”活動及其背后的科研團隊,正在準備從洞庭湖沿勒拿河到北冰洋的小白額雁終極跟蹤之旅。屆時,湖南最新的跟蹤技術,將在祖國強大的北斗衛星網絡的支持下,即時向全世界展示洞庭湖的生命的脈動,和湖湘生態文化孜孜不倦的追求。